家长在听障儿童康复训练中可以做些什么呢?
为孩子创造有利的听能学习环境
★
做好孩子的听能管理
1、除了洗澡和睡觉之外应整日配戴助听设备。
2、每天睡前检查孩子助听设备的电池电量并注意防潮,做好日常的清洁。
3、定期做好助听设备的维护保养及耳模的更新。
4、注意监控儿童的残余听力和听觉系统的变化。
5、及时的调试助听设备使辅具在最佳的工作状态。
★
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聆听环境
1、居住环境应减少噪音的干扰,在与儿童说话时应先关掉或远离电视。
2、训练初期可以靠近儿童的优势耳一边进行交流。
把握和孩子说话的技巧
★
巧用”妈妈语”
妈妈语指的是成人对婴幼儿说话时习惯用富于韵律和节奏感、语速较慢、音调较高、重复性较多的语言形态。对于年幼的听损儿童,家长可以用“妈妈语”和他说话,这样更能激发孩子倾听的兴趣,同时也符合儿童的听能水平。
★
说话要有目的和意义
叫孩子的名字要有目的,如给他看一个玩具、给他东西吃或带他出去玩等,而不要只是为了测试他能否听见。如果家长经常用叫名字测试孩子的听力,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失去兴趣,而选择不理会家长。同样,对孩子说的话应该是他经历过的、能理解的,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、听觉水平,这样才有意义。
★
把握说话的时机
最好的说话时机是在跟随孩子的视线或行为时发现的,这时家长可以说出孩子正在进行或感兴趣的活动:
1.说出孩子正在注视的人、事、物, 如:这是花,好香好漂亮的花哦!
2.说出孩子正在做的事,“哦,宝宝在喝奶,牛奶很好喝,宝宝慢慢喝啊!"
3.说出家长正在做的事,“妈妈在洗衣服,这是宝宝的衣服。衣服的袖子脏了,搓一搓洗干净了!”
★
根据儿童的听觉能力和理解水平、随时调整说话方式和内容
当孩子听不懂家长说的话时,可以换一种方式说,或者指给他看或做给他看。当孩子的理解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,可以说比孩子目前的理解程度稍高一些的词句,以提升其理解能力,孩子能听懂“小狗汪汪叫”后,可以对他说"小狗在草地上汪汪叫”。
★
多听音乐和儿歌
多给孩子听音乐、唱儿歌。儿歌及韵律不但有助于刺激左右脑听神经的发展,还可以帮助孩子发展听觉记忆。歌曲的旋律节奏通常分布在低频带,即使是极重度听损的婴幼儿也可能听得到。
★
说话的同时注意培养听觉能力
跟孩子说话时,要始终牢记开发他的听觉能力, 在与儿童沟通时始终坚持听觉优先的原则,通过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,通过听培养良好的聆听意识和习惯。最终形成精细辨听和听觉反馈的能力。
引导孩子
★
给孩子表达的信心
当孩子说话时,即使出现了错误也不要打断他, 等孩子说完后再示范正确的说法,而且不要强迫孩子模仿。当家长和幼小的孩子说话并期待他响应时,可以注意3个要素:等待、倾身向前、用期待的眼神看着孩子。
★
创造说话的机会
将每周上课目标融入日常生活,如买菜、洗衣、 打扫、吃饭、睡觉等有意义的活动中。多带孩子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,让孩子从小有机会多听、多与人互动,培养沟通的意识和学习基本的沟通技巧。逢年过节让孩子体验与节日相关的活动,并学习相关的语言,如过年贴春联、端午节包棕子、赛龙舟等家长一定要记住:语言是在日常生活耳濡目染的互动中习得的,而非僵硬的鹦鹉学舌。家长应尽可能创造机会引导孩子说话, 让孩子学习更多的词汇与发音。
★
提高孩子说话的能力
延伸孩子的语意,引导他说出比现有程度更高的词句。比如:孩子说“苹果”家长可以响应“对!一个红红的苹果!”对于已掌握一些口语的孩子,要求他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,只有他尝试表达了才满足其需求,这有助于提醒孩子多开口,提高儿童语言表达的主动性。
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也是孩子在康复训练道路上永远的支持者。只有家长熟练掌握康复训练的知识、技能,并把它们运用到听障儿童每日的生活、学习中,相信我们的听障宝宝们一定能越说越好,最终回归主流社会。